上纵横小说App,新人免费读7天
已抢580 %
领免费看书特权

关于“施里芬计划”

第七十一章中,提到了德国总参谋部制定的施里芬计划。其实在拙作在设定被主角改变的“怛罗斯之战”时,为了战役的精彩和激烈,就是从第一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所面临的战略困境吸取了灵感,构思出了“新怛罗斯之战”的主要框架。因此,有必要在此详细介绍一下施里芬计划。

下面资料转载自网络,没有兴趣看的朋友可以直接看最后一部分:

计划的制定和背.景:

德国的参谋本部在普法战争不久,当时的总参谋长老毛奇就已经预见到了将来德国有可能会处于两线作战之苦。他的计划是在未来的两线作战时,对法国先取守势,快速击败迟缓的俄国后,再反攻法国。瓦尔德泽接任参谋总长后仍遵循老毛奇观点。可是形式到了史里芬伯爵接任总参谋长时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890年3月18日俾斯麦提出辞呈,德皇在两日后批准,俾斯麦正式下野。德国的政权牢牢的掌握在了野心远大于能力的威廉二世手里,他一手把俾斯麦精心构制的外交政策全部拆毁,与俾斯麦相比,威廉二世的政策与俾斯麦相比可谓是大相径庭。1890年德国同俄国的条约即将到期,威廉二世没有成功地继续与俄国结盟。沙皇尼古拉二世曾说过:“威廉是一个没有教养的恶少”。可以看出沙俄对德国新主人的反感和敌意,此后逐渐对法国靠拢,终于在1893年俄国和法国正式了缔结军事同盟。对外政策也由俾斯麦时期的大陆政策转为了威廉二世对外扩张的世界政策,之后德国便加入了欧洲国家的造舰比赛的行列,俾斯麦曾告诫德国要以陆上力量为满足,威廉二世则曾对意大利国王说过:“我在位多少年来,我的幕僚们、欧洲的那些君主们总是把我的话当作耳边风。”、“要不了多久,有我伟大的海军做后盾,我的话就会有人洗耳恭听了。”。1898年国会通过了扩充海军的政策,其中明确的指出:“这种强大海军的目的,是要使最伟大的海权国家都不敢向它挑战,否则就必须使其自己的优势有受到破坏的危险。”这无疑强烈地刺激了英国的感情,虽然德国并无意对英国发动战争,但是英国人却是这么想的了,此后英德关系渐为紧张。1903年,才即位3年的英王爱德华七世在访问巴黎离开时受到了法国人的欢呼。在1904年4月间,英国同法国建立了一个协定,而这个个友好协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秘密的军事同盟,至此,就象老毛奇当年所预见的腹背受敌的态势终于形成。而此时的参谋长史里芬对战略的看法也和前任大相径庭。

1891年史里芬一上任就提出了第一号《对法战争备忘录》。施里芬认为德国要掌握战争主动权就必须先迅速打败法国,因为战争一旦爆发法国会立刻侵入德国,而对付俄国可以利用其的动员速度慢的缺点与之周旋,等到打败法国之后再全力和俄国交战。并且由于考虑到德法边界法国阵地的坚固提出了绕道比利时迂回法德边界的设想。到1897年时史里芬计划核心部分终于成型,他彻底屏弃了老毛奇的思想,而转为打算以从比利时大迂回的方式打败法国。此后1897年到1905年的八年多时间里,施里芬不断的进行军事演习和战术推想,不断地在修改其计划的细节。史里芬计划规定:其要点是德军集中主力进攻法国,并以少量部队阻滞俄国,兵力分配比例为8:1,在对法战争胜利后挥师东进全力进攻俄国。西线德军以迪登霍夫—梅斯为轴心分左右两翼,右翼与左翼的兵力比大约保持在7:1。右翼计划以大约53个师通过比利时攻入法国北部,然后象一扇巨大的转门一样横扫法国包围巴黎,然后折象东南打在沿海地区把法军主力的背后并压向法军在东部边境上的要塞地区,又以10个师作为旋转的枢轴布置在面对凡尔登的中央地段,仅以9个师部署在240公里长的法德边境上,构成德军左翼。并且为确保右翼兵力的绝对优势,预定日后从左翼再抽出两个军来增强右翼,以保持右翼强有力的攻势。并规定自开战后第十二天前通过列日,第十九日攻下布鲁塞尔,第二十二日进入法国,第三十一日达到提翁维尔——圣康坦一线,第三十九日攻克巴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个计划就象是一部戏剧的剧本那样精确死板,施里芬计划整个西线战事在6~8个星期内结束,而这正好是预计中的俄国动员所需时间。施里芬一生对砍尼之战和汉尼拔的将道非常崇拜并著有《砍尼研究》一书沉浸在一个侧翼包围的梦想中,但实际上他的计划比起砍尼更象是菲特烈大帝的“鲁腾”型。(1757年菲特烈大帝鲁腾会战采用斜行单翼包围的战术战胜奥地利)史里芬采用了克劳塞维斯的部分思想。即全线的胜利虽然重要但是决定点上的胜利更为重要。他认为只要能以自己大部兵力迂回到敌人侧翼和后方即便到时德国的总体实力弱于对方仍然可以取得胜利。正是处于对这种思想观念的崇拜而使他自己和一向稳重的德国总参谋部挺而走险甚至无视比利时的中立。

这个计划单从军事角度考虑的确有诸多优势:1、假道比利时绕开了法国东南部边境上的要塞;2、避开了与法国主力的正面冲突,可由其薄弱的侧翼回旋包围对方主力;3、取道比利时可顺道歼灭英国可能派出的远征军;4、利用了沙俄动员令运做缓慢和交通落后的特点。可是在政治上却又有极不利的负面影响:他会立刻让英国和法国走到一起。

[转自铁血军事http://mil.tiexue.net/]

虽然史里芬和他的总参谋部对战争的准备煞费苦心,但是当时却没有强有力的政治领导来为其计划进行建议和修正。正像克劳塞维斯所说的那样“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应该是由政治所领导的,而此时的德国政客们的无能和对总参谋部能力的盲目崇拜,使得政治外交等问题要由总参谋长自行做出决定。其结果也就必然会在政治上出现片面性,而这就为计划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形式究竟能否象史里芬自己所说的那样大战略的不利会由军事上的重大胜利所弥补呢?上帝并没有让史里芬活到他伟大计划实施的那一天,他在1913年去世也就是战争爆发的前一年。他临终前最后仍对他的计划念念不忘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加强我的右翼。”。

被修改的计划

1906年1月1日小毛奇顾虑重重的接替了史里芬的总参谋长一职,并负责继续完善和演练史里芬计划。

小毛奇是当年扬名天下的老毛奇的侄子,尽管他并非一个懦夫和无能者但是却过于谨慎让他来接手胆大包天的史里芬计划真可谓一个天大的错误。上任后他对其原计划的一些内容提出了质疑并做了修改。其中原计划中计划以左翼配属的少量兵力防守洛林地区对预计法国对此地区的总攻进行足够时间的阻滞。薄弱左翼能抵挡的住法军吗?这的确是一个赌博,史里芬自己也很清楚,但他的理论是只有敢于冒险才能扭转在战略上的不利。而毛奇却认为此举过于危险,万一左翼被攻破那么将使法军直接侵入德国本土并切断右翼主力和后方的一切联系,到时候别说是在西线取得决定性胜利甚至连防守本土都将十分困难。于是小毛奇违背了前任的意愿加强了左翼的防守力量。小毛奇这样做有两个打算:一个是可以使左翼变的更为安全,另一个是可以根据情况考虑从两翼将敌人合围。这时的计划可以说是既非“坎尼”型也非“鲁腾”型了。于是一九一〇年,他取消了从左翼抽调两个军增援右翼的计划,并将六个补充师集中在梅斯的附近。最后当新编成了九个师之后,他又把其中的一个师和从东线上抽回来的一个师增加在右翼上。毛奇最终放弃了通过荷兰南部林堡省的想法,而把更多的兵力集中在比利时并准备在第一时间奇袭著名的比利时现代化要塞“列日”。当时德方七个集团军的最初兵力部署遂有如下述:

(一)第一集团军,司令为克卢克将军,司令部设在格里芬波希,一共为七个军,三个骑兵师,和三个国民兵旅,总计32万人。为部队的右翼的末端,开战后应进到艾克斯-拉-卡培里,然后攻下布鲁塞尔,从西南方向迂回包围巴黎。

[转自铁血军事http://mil.tiexue.net/]

(二)第二集团军,司令为比洛将军,司令部设在蒙特乔依,一共为六个军,两个骑兵师,和两个国民兵旅,总计26万人。应攻占列日,然后进到华费里—那穆尔之线协同右边的第1集团完成对法军的包围。

(三)第三集团军,司令为豪森将军,司令部设在普流姆,一共有四个军,和一个国民兵旅,总18万人。到达那穆尔和吉弗特一线,和第二集团军其头并进,压迫法军。

(四)第四集团军,司令为符腾堡公爵,司令部设在提里费斯。一共为五个军,和一个国民兵旅,总计18万人。应向西前进到弗拉梅—艾提尔特之线。

(五)第五集团军,司令为德国皇太子普林斯,司令部设在萨尔布流肯。一共为五个军,一个师,两个骑兵师和五个国民兵旅,总计20万人。其左翼留在提翁维尔,其右翼右翼通过阿登南部山区。

(六)第六集团军,司令为巴伐里亚王子的鲁普雷希特,司令部设在圣艾弗尔德;一共为五个军,三个骑兵师和四个补充师,总计22万人。应进到莫斯河上,攻击法军并将他们钉住。

(七)第七集团军,司令为希林根将军,司令部设在斯塔斯堡。一共为三个军,一个师,两个补充师和四个国民兵旅,总计12万5千人。应进到莫斯河上,或向洛林实行反攻。

[转自铁血军事http://mil.tiexue.net/]

在东线方面,大致还是依照施利芬的老计划,一共保留着四个(现役的和预备的)军,一个预备师,一个骑兵师,和一些国民兵单位,共计大约是二十万人。毛奇主要同总参谋部第一军需长施泰因将军(因做事拖沓迟钝于1911年被解职)和进军处处长鲁登道夫少校探讨了他对原计划的修改。协助制定新计划的鲁登道夫对毛奇的新计划作出了极好的评价。

毛奇为了能使新的计划能够顺利的实施在战争到来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与奥匈帝国总参谋部及其总参谋长康拉德.冯.赫岑多夫元帅建立联系,使维.也纳在战前了解到德国将在两线战争中首先在西线取得胜利,而后再全力对付东线;努力与海军司令部协调陆海作战计划,使战争开始后海军能立即配合陆军动作;与鲁登道夫共同要求组建新军并加强野战炮兵以及航空部队,1912年国会批准组建两个军(他们的要求为3个);要求国会增加“国防费”等。但是取得的实际效果却很有限,奥地利虽然已经知道战初德国会西攻东守但是仍然制定了南攻北守的计划,打算先以速战速决的方式解决塞尔维亚。与本国海军的合作也同样是欠佳海军甚至拒绝与陆军进行经验交流。这种对内和对外的不协调,在开战后不久便产生了严重的问题。相比较法国的行动就要有成效的多了,一方面加强了与英国的军事合作,另一方面也开始与俄国合作,并投资协助俄国发展铁路建设。

梦想的破灭:

自从进入20世纪以后,战争征兆越来越明显了。1905年的摩洛哥危机,1908年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危机,1911年在摩洛哥又发生了阿加迪尔事件……这所有的一切使各国都拉满了各自的弓,大战一触即发。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和同行的夫人遇刺,巴尔干的火药桶终于要引发世界大战了。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次日俄国发布了总动员令时一切“局部化”的希望都破灭了。两天后,柏林向圣彼得堡和巴黎发出最后通牒。俄国被命令要“在十二小时内停止对奥地利和我们的每项战争措施”,并“明确地通知我们”。对此沙皇尼古拉打电报给威廉:“了解到你是被迫动员的,但愿从你那里得到象我给你的同样保证,即这些措施并不意味着战争,我们将继续谈判……”柏林的答复是在8月1日的宣战。在给法国的最后通牒中,德国要求法国通报他对即将爆发的德俄战争的态度并限法国18小时之内给予答复。英国方面格雷大臣建议,只要俄、奥、德之间还存在和平解决的希望,法国应当在军事上保持中立。8月2日法国为了表示和平意愿下令边防部队后撤,但是德国的巡逻队却开始进入卢森堡境内。于是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接着便是一连串的宣战……奥、俄、德、法、英、日、意等强国均先后被卷入其中。战争形式正如史里芬计划预料的一般帝国被迫同时对法俄开战。

实施史里芬计划时候到来了。西线,在巴塞尔和克雷菲尔德之间一共集结了7个集团军,加上上莱因实施掩护任务的部队总共160万人。第1到第5集团军和2个骑兵军准备通过比利时和卢森堡,第6和第7集团军防守阿尔萨斯和洛林。另在石勒苏易格—荷尔斯泰因部署了一个预备军准备应付英军的登陆。而与之对应的是法国在勃第运河—阿登之间部署了6个集团军随时准备进军德国。东线,第8集团军负责牵制俄国的进攻,同时奥地利军也在加利西亚展开准备同俄国的作战。俄国则在此时准备了两个集团军群西南集团军群和西北集团军群,准备好对德奥的进攻。英国也随时准备将远征军派向欧洲大陆同德国作战。

[转自铁血军事http://mil.tiexue.net/]

8月3日17时左右,在德比边境格梅尼希附近,德军在未经宣战的条件下越过了比利时的边境线,开始入侵比利时。8月16日攻陷了比利时现代化要塞—列日,德军强大的右翼开始全面启动。这时霞飞似乎仍然没有意识到德军的战略对法国的威胁性,更不曾企图阻止强大的德军右翼。他正努力去切断德军主力与其后方之间的联系。法军实施17号计划。从8月14日至8月25日,洛林会战在德法边境展开。在法军进攻德军坚固的阵地的时候损失惨重,但正是法军的的失败戏剧化的从战略上挽救了法国的命运。正是因为进攻受挫法军主力才没有进入德国史里芬计划为之设下的陷阱,也正是因如此法军才可以及时回头防御住德军强大右翼的冲击。长远来看洛林会战法军的失败无意中成为了将来马恩河会战的铺垫。开战之后似乎德军是无往不胜的,8月20日—8月23日的同法国阿登会战;之后同法国的桑布尔河会战;同英国的蒙斯会战,几乎所有重要会战都是以英法的败退为结局。整个8月德军的右翼都不断收到捷报,此时德军大本营和皇帝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毛奇对此恨之入骨。国务秘书黑尔佛里希曾听他说过:“我们不想自欺欺人,我们是取得了战果,但是还没有取得胜利。所谓胜利是说消灭了敌人的反抗力量。如果敌人有百万大军那么胜利者就会有战俘。我们的战俘现在哪里?”

情形正如毛奇所担忧的那样并不乐观。8月25日东线由于俄国提前到来的攻势而告急,小毛奇从第1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分别抽调1个军去支援,这样进攻过程中的右翼非但没有得到原计划增援6个军的加强反而削弱了两个军。8月31日,德国第一集团军向内的旋转运动为一架英国飞机所发现了,而其位置也为一份俘获的命令所证实。这个重要的消息立即报告给霞飞知道。此时霞飞已经逐渐意识到左翼有被攻破的危险,匆忙组建了新的第六集团军,由莫努里将军任职司令,并且要求军政部长把首都置于自己的直接指挥之下。

9月5日正午,当第一集团军到达巴黎东面,可以望见艾弗尔铁塔时爆发了马恩河会战。此时德国人再也无法前进了,在9月9日总参谋部接到了第二集团军已经开始后退。被毛奇参谋总部的全权代表的参谋总部情报处长亨奇上校下令第一集团军撤退。虽然部队撤的井井有序,部队仍然保持教好良好的士气,但是最高统帅部却弥漫着绝望绝望。德国参谋军官鲍尔上校,记下了一场难忘的情景:“绝望的惊慌严重地支配着全军,或者更正确地说,支配着较大部分领导人。看来……最高统帅部惊慌得最厉害。毛奇完全垮了。他坐在那里,苍白的面孔凝视着地图,对一切感觉都无反应,成了一个绝望的人。”这一场败仗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同时也粉碎了史里芬计划。

虽然这时东线方面“帝国双塔”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为德国赢得了坦能堡之战,但是他和马恩河一战相比较前者为战术性的,而后者则为战略性的。前者除了提高兴登堡的地位,使德国参谋本部认为迅速击败俄国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以外,就再无其他的战略性结果。对比的说来,马恩河会战在战术上却只能算是一个局部性的成功,但其战略性的结果却是十分的巨大。他宣告着德国速胜思想的破产,由此欧洲便被拖入了战壕战的深渊,无数的人力物力被丢进了战壕的无底洞中。

诚如我们所看到的由于小毛奇的自作主张削弱了原计划在右翼的力量,并且在战争中指挥上也出现了一些失误,使计划受到了损失。但是史里芬计划本身的劣势是显而易见的,假使按照原计划真的在六个星期之内把法国击败,然后再设法与俄国之间寻求一个妥协的和平。但是这时还有一个英国他仍然会继续打下去,就象在拿破伦时那样。速胜的理念仍然不能得以实现。所以说无论毛奇计划还是史里芬计划都缺乏大战略的构想。他眼中的战争是纯粹“意念”化的战争。他的计划虽然是军事计划,但却颇象一个把欧洲当作大舞台的剧本。他不仅要求己方的部队按照自己的“剧本”行动,还事先假定对方的行动也按照自己的思想去行动。殊不知战争中有太多的因素是他所预料不了的,而敌人也不可能按照他的剧本一直演下去。所以他的计划的最终流产也就是无可避免的了。但是无可否认的就军事思想上来说他却是有着极大的创造性的。事先策划一个如此庞大的“砍尼”,其规模和创新思想可以称的上前无古人,而后来者。二战时期的曼施坦因计划也是大受其影响。军事理论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

小说和施里芬计划的关系:

在小说中,由于主角的出现,原本安西军单独面对黑衣大食的怛罗斯之战,被提前到大食内战尚未决出胜负的天宝八载,唐军的力量也有所增加,安西和北庭两个都护府的力量都出动了。但由于高仙芝和王正见从属不同的派别,两军并未合兵,而是分攻石国南北,摆出了首尾照顾、互相呼应、南北夹击的阵势,迎接黑衣大食的进攻。

如此,黑衣大食陷入和德国一样的战略困境。如果按部就班攻打拓枝城,必然会遭受安西、北庭内外夹击。

为了突破困局,黑衣大食得到葛逻禄提供的情报后,绕道北上,避开实力雄厚的安西军,集中重兵包围怛罗斯城,欲图闪击北庭军。如此打算,和施里芬计划中快速击败法国是一致的。

与德国的遭遇一样,黑衣大食本以为胜券在握,但北庭军在主角的帮助下,拥有配重抛石机和希腊火等利器。黑衣大食久攻不下。

安西军得知北庭军被围后,高仙芝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并未借刀杀人,而是快速北上救援。如此,黑衣大食将再次陷入夹击之中。正如德国在马恩河战役遇到阻碍,无法实现快速击败法国的战略安排一样。

察觉到危险后,黑衣大食开出足够的诱惑,拉拢了葛逻禄部,让其彻底倒戈,伏击了安西军。这如同德国尝试集中兵力,转而向东,试图逼迫俄国投降退战一样。

当安西军被伏击、北庭军为敌所迷惑,不掌握战局的变化之时,正是主角发挥作用的关键时刻。

主角正是明白了黑衣大食的战略后,及时抓住关键,扭转了战局。

至于主角是如何帮助北庭和安西击败黑衣大食的,敬请继续关注。第二卷很快就要结束了!

---------------------------------------------------------------------------

另:关于拙作,最近不少读者反馈了许多积极的意见和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改进和提高的!

上纵横小说支持作者,看最新章节

海量好书免费读,新设备新账号立享
去App看书
关于“施里芬计划”
字体
A-
A+
夜间模式
下载纵横小说App 加入书架
下载App解锁更多功能
发布或查看评论内容,请下载纵横小说App体验
福利倒计时 05 : 00
立即领取
05 : 00